http://www.hiradio.net/images/action/124_hiradio.html 立志為街坊: 有事都係要搵民主黨: 06/01/2007 - 07/01/2007

立志為街坊: 有事都係要搵民主黨

2007/06/14

爭取公屋租金新機制工作報告


如欲了解新公屋租金機制或者查詢自己是否符合資格申請租金援助,歡迎致電2410 0678或電郵至eric@dphk.org與民主黨葵涌總幹事林立志聯絡

2007年6月14日李永達於立法會向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提出書面質詢:電訊和收費電視服務的投訴

2007年6月14日李永達於立法會向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提出書面質詢:電訊和收費電視服務的投訴

  以下為今日(六月十三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李永達議員的提問和工商及科技局局長王永平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悉,電訊管理局和消費者委員會近年接獲有關電訊或收費電視服務的投訴大幅增加。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鑑於電訊及收費電視服務營辦商很多時透過電話推銷服務,當局會否規定必須在營辦商已向客戶提供完整的合約文本後,有關的服務合約方告生效,以保障雙方的權益;

(二) 會否修訂《電訊條例》(第106章),賦權電訊管理局審核電訊服務營辦商訂定的服務合約和剔除當中的不合理條款(例如在合約期限屆滿後自動續期的條款);若否,當局如何避免消費者因不合理的合約條款而蒙受損失;

(三) 消費者委員會及電訊管理局最近研究推出的「消費者糾紛仲裁計劃」的詳情;鑑於該計劃屬自願性質,當局將如何處理涉及沒有參加該計劃的電訊或收費電視營辦商的投訴;及

(四) 當局曾否研究規定在有關的服務合約加入冷靜考慮期條款,容許消費者在該段期間內無條件終止合約;若否,原因為何?

回覆

主席女士:現時,香港的電訊服務和收費電視服務,分別由電訊管理局局長(電訊局長)及廣播事務管理局(廣管局),根據《電訊條例》(第106章)及《廣播條例》(第562章)規管。雖然《電訊條例》第7M條規定,電訊服務供應商在促銷、推廣或宣傳其服務時,不得作出誤導性或欺騙性的行為,但電訊服務供應商或收費電視節目持牌機構與客戶之間的合約事宜,並不屬於《電訊條例》或《廣播條例》的規管範圍。

就李永達議員的提問,我的答覆如下:
(一) 在現行的法例及電訊或收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條款下,電訊局長及廣管局均沒有權力,要求電訊服務供應商或收費電視節目服務持牌機構,必須向客戶提供完整的合約文本後,合約才能生效。

然而,電訊局長在2004年向所有電訊服務供應商發出自願遵守的《有關公共電訊服務合約的實務守則》中,其中一項指引是如客戶提出要求,電訊服務供應商應在合理時間內向客戶提供合約文本。至於收費電視服務方面,廣管局的行政主管—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影視處)處長,已經發信予所有本地收費電視服務持牌機構,要求他們改善銷售及推銷活動的手法。持牌機構亦已回應了影視處的關注,自行訂立行政措施處理有關問題,包括透過電話跟進及確認推銷員向客戶所推銷服務的細節。

(二) 電訊管理局(電訊局)正構思設立一個專責於電訊服務的專業仲裁機制,以排解有關電訊合約、服務或賬單上的糾紛(見下文第(三)部分)。另一方面,若消費者認為合約中有不合理的條款,可以根據《不合情理合約條例》(第458章),要求法院裁定有關條款無效。有鑑於此,我們認為在現階段毋須修訂《電訊條例》,賦權電訊局長審核電訊服務供應商的合約。電訊局亦會繼續與消費者委員會在消費者教育方面保持緊密的合作,並透過電視、電台、報章及網站等多個不同的途徑,提醒消費者在與電訊服務供應商簽訂任何服務合約之前,須留意及明白合約的條款及了解其責任,以免蒙受損失。

(三) 目前除了法院外,並沒有其他機構可就電訊服務合約的糾紛作出裁定,因此電訊局正與業界研究推出「消費者糾紛仲裁計劃」的試驗計劃,以排解有關電訊合約、服務或賬單上的糾紛。構思中的仲裁計劃,電訊服務供應商可自願參與,並承諾接受仲裁的裁決。由於計劃尚在商議階段,具體細節仍有待敲定。

(四) 就電訊及收費電視服務設立強制冷靜期,可能會阻礙消費者快捷地取得所需的服務。然而,電訊管理局在2005年3月制定了九項銷售電訊服務的「最佳做法指標」,其中一項是鼓勵業界實施「服務確認通話」機制,即電訊商在正式提供服務前,致電客戶確認銷售合約的主要內容,以確保消費者在簽署服務申請書時已清晰理解服務的主要條款,減低他們被誤導簽約的風險,並提供取消或修改申請的機會。有關「最佳做法指標」雖只屬自願性質,但現時香港主要的固網服務營辦商均已落實「服務確認通話」機制。正如上文第(一)部分所述,收費電視節目服務的持牌機構亦已實施類似的電話跟進機制。

  我們會繼續密切留意市場情況,並會不時檢討相關法例及指引,以保障消費者可在公平和合理的情況下,獲得所需的電訊和收費電視服務。

2007/06/11

提防有線不良推銷/刁難終止合約新招

2/3 林立志約見署理工商及科技局常務秘書長,並遞交寓意電訊業「無王管」的請願品。


6/6 林立志到有線請願,抗議不良推銷手法。


8/6 林立志約見工商及科技局常務秘書長及影視處處長,討論如何規管電訊商營銷手法。


提防有線不良推銷/刁難終止合約新招

  民主黨林立志近日接獲逾30宗有關有線電視不良推銷手法及刁難客戶終止合約等投訴。現林立志提醒各位小心無良電訊商通常用以下列方式推銷:
  • 冒充房署職員,訛稱上門免費檢查電視接收,實為入屋推銷
  • 接收器上印有有線標誌,訛稱有權安裝,否則將無法接收電視
  • 向長者表示簽署合約後可免費安裝平安鐘,實無其事
  • 推銷時稱服務組合中某項服務安裝時間需時,因而未能同時間安裝,最終發現祇包括其中某一至兩項服務
  林立志亦關注自有線失去英超轉播權後,出現終止合約潮,卻遭刻意刁難:
  • 有線電話長期無人接聽,無法索取終止服務表格,就算承諾郵寄表格卻遲遲未見
  • 多次以不同方式(包括傳真/郵寄等)交回表格,有線卻指未有收到,而未能即時終止合約,白交月費
  • 要求客戶交回解碼器,逾期則施以逾千元重罰,並非包安裝包拆卸,令客戶不知如何拆除或擔心損毀解碼器

如遇到合約糾紛或終止合約遭刁難,歡迎隨時與林立志聯絡,我會全力協助解決

舉報/求助熱線:2410 0678 林立志

2007/06/08

Eric's Report: i-Cable sales staff accused of misleading new subscribers


i-Cable sales staff accused of misleading new subscriber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CITY4 CITY By Barclay Crawford 2007-06-07

The Democratic Party claims to have been flooded with public complaints about disreputable cable television salesmen.

Ten party members voiced their concerns to i-Cable Communication's headquarters in Tsuen Wan yesterday, saying more than 100 new subscribers were misled when signing contracts for the service.

Democratic Party Community Officer Eric Lam Lap-chi said most of the complaints had come in the past two weeks and were from a new housing estate in Kwai Chung in the New Territories.

The company's salesmen allegedly promised services that were not delivered and signed some customers up to services they did not want, according to Mr Lam.

"Some were told they were signing for plan 'A' but when the service started they were in fact given a plan 'B'," Mr Lam said. "Others wanted broadband internet but instead ended up with television. Basically, people were angry that the company had tricked them."

Complaints to the provider's hotline were dismissed, Mr Lam said.

A spokesman for i-Cable Communications said there had been "some problems" with the hotline system recently but the company had addressed these issues.

He defended the company's sales tactics and denied a large number of unsuspecting customers had been tricked into signing up.

"Sometimes people make up excuses to try and get out of their contracts," he said.

The spokesman said there were strict systems in place for new customers who signed contracts.

"We go through the contract with them item by item and channel by channel before it is authorised."
If customers were not happy with the package they could modify it.

Last month the Consumer Council revealed an 18 per cent increase in complaints against pay television providers - from 735 in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last year to 867 this year.

Most complaints were about lack of network coverage when they moved flat, renewal of contracts without notification, and suspect sales tactics.

立志報道:抗議有線「奸招」手法



抗議有線「奸招」手法

蘋果日報 A18 港聞 2007-06-07

  約10名民主黨成員昨日手持橫額,遊行到位於荃灣的有線電視(圖),抗議有線用「奸招」令客戶無法終止合約,從而多收每月逾200元費用。民主黨葵涌總幹事林立志表示,近月收到過百宗來自各區的居民投訴,指無法打通有線的熱線電話終止合約,令他們白白要多繳一個月費用。民主黨要求政府立法規管以不良手法經營的電訊商,以保障消費者利益。民主黨今、明兩日,分別約見消委會和工商及科技局常任秘書長何宣威,反映意見。

立志報道:議員促大窩口車禍現場加燈號

議員促大窩口車禍現場加燈號
明報 L06 新界西專線 2007-06-02

上星期,大窩口道與石頭街交界發生一宗奪命車禍。葵青區議員許祺祥及社區幹事林立志認為該處彎急路斜,存有意外危機,日前約同運輸署到現場視察,要求增設減速指示、防滑鋼沙及將該處三組安全島改為交通燈。同往視察的運輸署工程師區澤禧表示會考慮有關要求,並會調查人流數字,需時約兩個星期。

許祺祥表示,早在1998 年已於葵青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上要求運輸署將上址的安全島改為交通燈,以配合人口上升。惟運輸署以上址為斜路,車輛落斜時可能未能即時減速,而山現衝紅燈情況,因而不適合在上址安裝而拒絕。

視察當日,許祺祥指出,就居民角度而言,難看清彎位是否有車,加設交通燈有助路人安全地橫過馬路。另外,許建議在車輛落斜前的位置加設減速指示牌,提示司機前方有行人過路。林立志則認為該區人口增加,不少長者及學童都會往來該路段,因此有改善的必要。

2007/06/01

立志專訪:民主黨選舉部署


香港電台 議事論事 2007-05-31

內容:民主黨選舉部署--訪問李永達及林立志

(Windows Media Player 版)(請由第1段4:22開始收看)

(Real Player 版) (請由第1段4:22開始收看)

「我要地鐵特惠站」爭取減$2大行動

2007-5-25 林立志再次發起「我要爭取地鐵特惠站」爭取減$2大行動

2005-11-7 林立志發起「爭取地鐵轉乘優惠」簽名運動

  民主黨林立志一直非常關注本區的交通事務,了解到步行前往大窩口或葵興地鐵站均需超過10分鐘,若不選擇乘搭,則需要轉乘多次方可到達目的地,既費時亦令交通費倍增,實讓居民生活百上加斤。

  林立志早於05年10月去信地鐵及發起簽名運動,促請地鐵與其他交通機構加設轉乘優惠,惟地鐵回覆指因地鐵站與本村距離太遠,未能吸引居民前往乘搭,最終拒絕有關建議。
  現時葵涌村正興建電梯塔前往大窩口,相信日後可大大縮短前往大窩口地鐵站的時間。因此,我們再次發起「我要地鐵特惠站」的簽名運動,希望地鐵可於葵涌商場內增設「地鐵特惠站」,減輕居民的交通費負擔。

盡快加設交通燈 避免車禍再發生

建議為大窩口道往大窩口斜道加設交通燈及減速牌


2007/5/23 林立志與運輸署到車禍地點視察及提出建議

  民主黨林立志非常關注5月21日發生於大窩口道與石頭街交界斜路導致一名護士身亡的嚴重交通意外,林立志立即於5月23日與運輸署工程師及民政處代表到車禍肇事現場視察。
  自98年起,民主黨在區議會上已多次要求運輸署於上址加設交通燈,惟最終以上址為彎路及人流不足為由而拒絕。
  經過今次視察後,運輸署工程師回應指,將會立即研究上述方案,並於短期內作公眾諮詢,為期十四日,及後即時進行改善工程。
  林立志強烈要求運輸署就上述建議盡快作出諮詢及落實有關改善交通安全措施,避免車禍慘劇再次發生。

立志報道:葵涌村毒禍深 招攬學生帶貨


葵涌村毒禍深 招攬學生帶貨
星島日報 A16 港聞 2007-05-12


葵涌村綠葵樓發生三屍命案,居民對事件均議論紛紛。有街坊稱,認出三名死者都是區內的癮君子,懷疑他們是吸食摻有雜質的毒品肇禍。有社區幹事指出,該屋村有一個人盡皆知的毒網,毒販非常猖獗,但警方卻視而不見,讓毒網生存下去,終禍害居民。

花槽藏毒人盡皆知

民主黨葵涌區總幹事林立志(見圖)表示,肇事的葵涌村綠葵樓屬第一期,重建已有八年,但為舊居民調遷入住,故人口老化,對整個葵涌村來說,可算是一個舊區。(編按:此為記者誤會本人的意思,查綠葵樓於05年入伙,為本村第三期的新樓)因此,有毒販利用舊區掩護,暗中經營毒品分銷中心已經有一段時間,幾乎是人盡皆知的毒竇。

他指出,毒販把毒品收藏在花槽及行人路一帶,甚至招攬未成年的學生,代為販運毒品,曾有無知學生因帶毒品被捕。他透露,有街坊不滿向警方舉報,但該毒竇仍然存在,開設毒品分銷中心和散布毒網。

林立志擔憂,毒販把毒品收藏在花槽和公眾地方,而這些地方卻較多居民和小童玩耍,容易接觸毒品,故希望警方能加強掃蕩,減低毒品對居民的影響。

立志報道:1大廈2命案3人橫死


1大廈2命案3人橫死
蘋果日報 A02 頭條 2007-05-12

【本報訊】葵涌村同一幢樓昨一夜之間、3小時內發生兩宗命案釀成3名男子死亡。兩名癮君子在一個相信是「毒品飯堂」單位疑注射過量毒品死亡,警員調查「雙屍案」期間,一名精神病男子懷疑病發跳樓喪生,墮樓途中壓毀多個晾衫架血肉橫飛,有住戶被鮮血濺入屋,急忙買碌柚葉洗屋辟邪。

兩月前同村兩男墮斃
雖然有街坊目擊跳樓男子不時到訪懷疑「毒品飯堂」之單位,警方調查後相信兩案無關連分案處理。另外,兩個月前村內另一幢樓有兩名男住客於同一晚先後跳樓自殺喪生,事後已有打齋儀式超渡,但昨再添三名冤魂,居民均議論紛紛及感到不安。

事發於葵涌村綠葵樓,昨凌晨零時,19樓一單位姓梁(52歲)男戶主報警,指兩名友人昏迷不醒,警方到場發現姓盧(45歲)及姓胡(56歲)男子分別倒臥近大門地上及廁所內,兩人送院後均告死亡。男戶主聲稱兩人前晚10時到訪,他睡至昨凌晨零時醒來,發現他們昏迷立即報警。

據悉,兩名死者及男戶主均為癮君子,並有藏毒案底,警方懷疑現場為毒品飯堂供人吸毒,兩名死者非村內居民,估計注射過量毒品死亡。

警方在單位內未發現針筒或毒品,相信有人發現兩名事主出事後,清理現場棄掉有關證物始報警求助,警員事後將神情呆滯男戶主帶署調查。房屋署發言人指出,事發單位過往未有涉及任何刑事案件。

至昨凌晨3時,當警員仍在現場調查「雙屍案」期間,一名男子突然從大廈高處墮下,途中壓毀多個單位外牆晾衫架及氣窗,血肉橫飛,事主跌落一樓簷篷當場死亡,消防員穿上白色保護袍,將殘缺不全之屍體抬落地面搬走。

死者身上無身份證,警方一度懷疑涉及19樓雙屍案,大為緊張逐戶拍門調查,其後證實死者姓楊(44歲),為11樓住客患有精神病,疑他病發在40樓頂樓走廊,打爛玻璃窗再跳樓自殺。有街坊目擊跳樓男子不時到訪毒品飯堂,但警方調查後認為事件純屬巧合,兩案無關連分開處理。

跳樓漢鮮血濺入11樓
對於一晚內同大廈有三人橫死,葵涌村村民均議論紛紛,有人因而感到不安,其中被死者墮下時鮮血濺入屋的11樓鄰居范先生,急忙買來碌柚葉洗屋辟邪。

辦事處設在村內的周立仁區議員,其總幹事林立志表示,兩個月前村內逸葵樓兩名男住客於一晚內先後於大廈及荃灣跳樓自殺,居民事後舉行法事求安心,今次再有三人死於非命,他將徵詢綠葵樓居民有否需要打齋。他指村內毒品問題嚴重,警方日前曾拘捕多名涉嫌販毒青少年。

立志報道:「14」室好邪三漢離奇死


「14」室好邪三漢離奇死
東方日報 A22 港聞 2007-05-12

葵涌村昨晨發生離奇命案,三名相識男子,其中兩人在友人「14 」號室家中留宿時突然昏迷倒臥地上,送院搶救不治,另一人在三小時後從四十樓高處躍下,腹部被尖銳物件開死亡,部分內臟飛濺跌落十一樓電梯大堂,死狀十分可怖。大廈住客對於今次事件感到十分震驚,更有人認為「好邪」。


三名死者姓盧(四十五歲)、姓胡(五十六歲)及姓楊(四十四歲)。據悉,盧與胡並非葵涌村住客,但常到綠葵樓某樓「14 」號室探訪姓梁(五十二歲)戶主,間中留宿,兩人亦與楊相識。

前日晚上,盧、胡到上址探望梁,並在該處留宿。至昨晨零時許,梁起床赫見兩友人昏迷倒臥客廳近大門及廁所地上,立即致電報警,將兩人送院搶救,惜不久相繼證實死亡。警員懷疑兩死者有不良嗜好,服食過量毒品出事,但警方並未發現任何違禁品,屋內亦沒有打鬥痕跡,邀請戶主返署協助調查,列作有人暈倒案處理,法醫官稍後會剖驗兩死者屍體,確定死因。

兩年四宗跳樓
姓梁戶主承認,兩死者有吸食毒品習慣,事發時他在房間睡覺,不知道兩人是否曾發生爭吵。

三小時後,楊被發現全身赤裸由大廈四十樓頂樓,跨越走廊的窗戶跳下一樓平台,腹部亦被開,其中一個內臟更加飛入十一樓電梯大堂,死狀恐怖,多個單位的玻璃窗以及晾衫架的衣服亦染有血漬,消防員到場升起雲梯,將屍體抬落地面,並用帆布帳篷將屍體遮蔽,等候仵工將屍體舁走。

警員經調查證實死者身份,與家人居於十一樓,近日家人外遊,只留下他一人在家。楊患有精神病,不排除他是獲悉兩友人猝死後,情緒受困擾造出傻事,死因無可疑。

三名死者分別死於「14 」室及從「40 」樓跳下,居民認為兩號碼的諧音均不吉利。玄學家周漢明表示,「14 」在術數上雖然代表病及破壞,但仍要視乎與單位的主人「夾唔夾」,若戶主是醫生則對工作上有幫助,而建築師及工程師的工作亦包含了拆卸性質,故他們居住有「14 」數字的單位,亦對工作有利。

玄學家林炳南則表示,「40 」在玄學中0 字也歸類為1 ,而「14 」在玄學上有代表毒品及自殺,似冥冥中有主宰,該數字也代表是非、自殺及勞氣的三碧星。

另外,葵青區區議員周立仁的助理林立志表示,葵涌兩年前才入伙,未計昨日一宗,已發生三宗居民跳樓自殺事件,居民今年年初才籌款舉辦法事。豈料昨日綠葵樓一日之內便有三名男子死亡,他稍後會與大廈的互助委員會聯絡,研究是否需要再舉辦法事。

立志報道:何志平:無意升格法定古蹟 民政局處死皇后碼頭


何志平:無意升格法定古蹟 民政局處死皇后碼頭

太陽報 2007-05-11 A09 港聞

  古物諮詢委員會將皇后碼頭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原來只是「假希望」。繼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表明碼頭無可能「原封不動」後,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昨日再宣布政府暫無意將碼頭升格為法定古跡。由於委員會的評級並無法律約束力,只有法定古跡才可免除清拆,何志平一句說話等於將皇后碼頭判了「死刑」。

  何志平昨稱,原地重置皇后碼頭仍是政府目前考慮的方案之一,當局會聽取民間意見,而由於古物諮詢委員會並非推薦皇后碼頭為法定古跡,政府尊重專家意見,故暫時無意將其升格為法定古跡。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何承天強調,推薦任何建築為法定古跡以獲得最高法律保障,是一個十分嚴肅的課題,須考慮多方面不同因素。

規劃署七宗罪假諮詢
何承天又指出,前日舉行的古諮會會議上,並無委員推薦、要求及討論將皇后碼頭列為法定古事宜,古諮會會視乎政府有何決定,才考慮會否繼續討論這個課題︰「古諮會將皇后碼頭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已是價值最高的評級,相信政府會研究方法,滿足公眾期望。」

民主黨葵青及離島分部,昨日向到訪葵青區議會的何志平遞交用玻璃箱保護的皇后碼頭模型,要求局方把皇后碼頭列為法定古跡。該黨葵涌總幹事林立志表示,現時的歷史建築物分級機制,未能對具價值的建築物提供足夠保護,促請當局修訂《古物及古跡條例》,制訂對各級歷史建築物的保育措施。

規劃署正進行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第一階段公眾諮詢,保護維港行動和保護海港協會炮轟政府刻意強調重置天星鐘樓及皇后碼頭的方案,企圖淡化市民對整個中環新海濱規劃的不滿,更列出規劃署「七宗罪」,直斥政府假諮詢。

身兼立法會議員的保護維港行動召集人郭家麒指出,中環新海濱諮詢欠全面,而諮詢為期僅兩個月,證明當局漠視民意。

立志報道:團體促皇后碼頭列古跡




團體促皇后碼頭列古跡
東方日報 2007-05-11 港聞 A5


古物諮詢委員會雖然已將皇后碼頭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但由於評級並無法律約束力,政府仍可將碼頭拆卸,不少團體均促請當局盡快將皇后碼頭升格為法定古跡,保障碼頭不會被拆毀。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指,由於古物諮詢委員會並非推薦皇后碼頭為法定古跡,政府尊重專家意見,暫無意將其升格為法定古跡。

何志平昨日出席一個國際研討會後表示,原地重置皇后碼頭,仍然是政府目前考慮的方案之一,當局在諮詢時會聽取民間意見。出席同一場合的古物諮詢委員會主席何承天則稱,推薦任何建築為法定古跡,以獲得最高法律保障,是十分嚴肅的課題,必須考慮多方面不同因素。

港府考慮原地重置

何承天續說,前日舉行的古諮會會議上,並無委員推薦、要求及討論將皇后碼頭列為法定古跡事宜,古諮會會視乎政府有何決定,才考慮會否繼續討論這個課題。何承天強調,古諮會將皇后碼頭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已是價值最高的評級,相信政府會研究方法,滿足公眾期望。

民主黨葵青及離島分部昨日向到訪葵青區議會的何志平、遞交用玻璃箱保護的皇后碼頭模型,要求局方把皇后碼頭列為法定古跡。該黨葵涌總幹事林立志表示,現時的歷史建築物分級機制,未能對這些具價值的建築物提供足夠保護,故促請當局修訂《古物及古跡條例》,制訂對各級歷史建築物的保育措施。保護海港協會昨亦去信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要求當局放棄拆卸重置皇后碼頭計劃。

中環海濱諮詢公眾

另外,規劃署現正進行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第一階段公眾諮詢,關注團體保護維港行動和保護海港協會炮轟今次乃「假諮詢」,因當局在諮詢過程中刻意強調四個重置舊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的方案,企圖引起社會熱烈討論,以淡化市民對整個中環新海濱規劃的不滿。

本身為立法會議員的保護維港行動召集人郭家麒昨在記者會上指,中環新海濱諮詢文件把大部分篇幅集中討論重置舊天星鐘樓和皇后碼頭,反而對大眾關注的P2 路、摩地大廈及新海濱高達八十五萬平方米的商業用地著墨不多,變相令整個諮詢欠全面,忽略對其他地區的規劃,他又批評,是次諮詢為期僅兩個月,同時亦繞過共建維港委員會,反映當局漠視民意。

立志報道:Officials duty-bound to save historic pier, says Winston Chu


Officials duty-bound to save historic pier, says Winston Chu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07-05-11 CITY1

The government insists Queen's Pier must be pulled down. Harbour protection activist Winston Chu Ka-sun says he will take the government to court if it tries to.

Authorities had a duty to protect it now that the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had accorded it Grade I historic-building status, he said yesterday.

Mr Chu, also a lawyer, said: The antiquities board has made the pier a Grade I building; under normal government practice it can become a monument, which will give it legal protection against demolition.

It has the duty to protect it; otherwise it will have to explain to the public. It will be illogical to demolish it. Now the government is consulting the people on the design of the Central waterfront, they should not pull it down before the people speak out.

Mr Chu, founder and adviser of the Society for Protection of the Harbour, said he would seek an injunction or apply for a judicial review to stop the government pulling down the pier.

The society has already taken the Town Planning Board to court for violating the Harbour Protection Ordinance over the Wan Chai reclamation. It also took the government to court over reclamation in Central.

Mr Chu was speaking after Secretary for Home Affairs Patrick Ho Chi-ping - who is also the Antiquities Authority and, as such, responsible for asking the chief executive to declare a building a monument - reiterated the pier must be pulled down.

Dr Ho said: We respect the board's decision to make the pier a Grade I historic building. But at this stage, we have no plan to declare it a monument. We will consider reconstructing it at the present location.

The government had no comment about Mr Chu's threat.

Its antiquities advisers decided to accord the pier Grade I historic status on Wednesday, but officials were quick to play down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decision.

The government faced renewed calls yesterday to declare the pier a monument.

The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voiced hope the pier would be granted such status, and urged the antiquities board to also grant historic status to City Hall and Edinburgh Place.

Democratic Party legislator Lee Wing-tat told Dr Ho that the party would oppose a government request for funding to pull the pier down.